close

2012/11/05‧撰文:窺憐

  「痛苦會過去,美會留下。(La douleur passe, la beauté reste.)」這是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的名言。當然,多數臺灣的學子認識這句話,恐怕還是來自於已故作家杏林子(劉俠)收錄在國文課本的〈生之歌〉中。

  美、藝術對映著人類有限的生命維度,其在時空象限的無限延展彷彿是永恆的代表──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英國泰特現代博物館(Tate Modern)自2012年七月二日始,進行為期一年的「消失藝品畫廊(The Gallery of Lost Art)」特展。不同於一般的展覽,觀者並不用特地奔赴泰晤士河畔的博物館本館,甚至跑過去也沒用──我們只需要輸入下列網址就能參觀:http://galleryoflostart.com/ 

  是的,這是一個純粹線上的展覽,展覽著這個世界上已然不存在的藝術品。

 

  人的生命有限。很遺憾地,藝術品的存在也有消逝的一天。

  當我們談到中國美術史以及文藝復興以前的歐洲藝術時,總是為那些只空留文字記載而缺乏畫面佐證的作品而扼腕。古代的藝術品似乎很難避免遭受劫難,譬如戰禍、天災,當然更多的是受限物質材料本身的特性:紙張、皮革、織毯,在長久的歲月中化為塵土。

  然而,如果時空轉移到現代呢?藝術品的生命是否會更為延長,以至於永恆呢?

 

  這答案,事實上顯然是否定的。

 

  現代藝術品消失的理由有很多;遭竊、丟棄、被破壞,或是,單純的行蹤不明。

  當然在近代史上,藝術世界最大的災難便是兩次世界大戰;除了受戰火波及之外,許多藝術品也遭受到有計劃地「肅清」;其中,以納粹在巴黎國立網球場美術館(Jeu de Paume)大量焚燬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與達利(Salvador Dalí, 1904-1989)作品一事最為著名。不過,除此之外,令人訝異的是,僅管有些藝術品突破了物質的限制,並且製成時間與今日相隔不到百年,但仍有大量在藝術史上留名的現代作品,已然消失地無影無蹤。只留下草稿或照片影像的記錄,以及當年歌頌或抨擊它們的文字評論。

 

  其實就我個人來說,我對現當代藝術並不熟;這是我一位專門於當代藝術的研究所同學在課堂上報告、我在事後向她詢問才連到這個網站。

  而網站中所介紹的已消逝的藝術品,絕大部分我連聽都沒聽過;不過無妨,因為這個網站將會從頭讓觀者瞭解這些曾經存在的藝術品,它們的價值何在,以及為什麼事到如今泰特現代博物館還要為他們特別設立一個網站「展覽」它們。

 

  一進入網站,觀者彷彿進入了一座實驗室,或,工作室、企劃室──不過我個人覺得,更像一個命案現場;那些被扼殺的藝術作品,被消逝的理由所分類:未實現的、短命的、遭竊的、被毀的、受攻擊的……

  每個分類都有一段語音導覽,訴說著這些藝術作品的命運;語言導覽之外,還有藝術家及作品簡介,難能可貴的是,網站所提供的圖片有著非常高的解析度,並且文字介紹可以全文下載──這對進行藝術研究以及對英文略感吃力的人而言,不啻為一大福音(可下載下來慢慢翻譯)。

 

  這其實是個相當矛盾的舉動:現實上,這些藝術品已經不存在了。無論是什麼原因使它們消失,它們已經不可能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即使是複製品,也不同於「原件」;然而,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中,這些藝術品仍佔有一席之地,並且除了排除了時間隔閡,更跨越了空間限制:觀者可以坐在家中電腦前直接獲得這些藝術品的各項細節,唯一的缺憾是無法親眼目睹原作──不過,這又有什麼差別呢?畢竟原作已經消逝了,我們就算跑遍世界各大美術館也看不到。

 

  然而,這仍不是永恆;這個虛擬的網路空間,將在2013年七月關閉。正如這些藝術品一樣,消失於世上。

 

  我們不禁要問:這個展覽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只是單純地反諷追求永恆,終究是人類的幻想?在生命消逝之後,璀璨的藝術也終會灰飛煙滅?

  歷史,向來是成王敗寇。

  藝術史,也往往是由「存活下來的藝術品」所構成。

  我們或許無法提出一個正確的數據說明殘存的藝術品與消失的藝術品之間比例為多少,不過可以想見,我們能在美術館見到的藝術品,實屬鳳毛麟角。

  而由這些極少數藝術品所建構出來的藝術史,真的是人類藝術活動的全貌嗎?

  這正是本展覽策劃人Jennifer Mundy的原初構想。

 

  由於這個展覽大家可以自己連結進入,我就不提供圖片預覽(主要有版權問題),也不多言了。

  這項展覽還有一個特色是每週都會新增一項作品的介紹,直到2012年年底。

  並且由於這網站將於2013年七月關閉,所以請各位趁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我親自前往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現代博物館時,館方對於現當代的藝術作品並不多做詮釋,甚至連介紹多是由藝術家自行書寫;然而,在這個網站,館方的研究人員似乎更傾向於重新建構現當代藝術史的書寫內容。這現象頗耐人尋味,彷彿已經消失的現當代藝術品,就真的能「蓋棺論定」了。

 

延伸閱覽:

The Gallery of Lost Art

Tate Modern

Designboom

BIOS Monthly

 

arrow
arrow

    Kua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